告别袁隆平:共承院士志 同护稻粱肥
作者:先锋葡萄酒学院 日期:2021-06-25 17:05:36 点击数:

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,短暂放晴了一段时间的长沙,又再次下起了细雨。

我国著名科学家“杂交水稻之父”、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与世长辞,享年91岁。

得知袁老去世的消息,国人无一不感到惋惜和悲痛。

长沙湘雅医院门口摆满了市民自发献上的鲜花,无数市民在街道两旁自发前来送别,高喊着:袁爷爷,一路走好!

告别袁隆平:共承院士志 同护稻粱肥(图1)
湘雅医院门口前

中央电视台《感动中国》给袁隆平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: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,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;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,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,淡泊名利,一介农夫,播撒智慧,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,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。

告别袁隆平:共承院士志 同护稻粱肥(图2)

袁隆平先生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。

于学术层面,袁隆平先生率先把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从理论可能变成了产业可行,这是开创性的贡献。

于产业成果,成名之后袁隆平先生持续影响着中国水稻的育种方向,这是引领性的贡献。

于社会意义,袁隆平先生的存在一直强化着国民对粮食安全与国家稳定的信心,这是旗帜性贡献。

 告别袁隆平:共承院士志 同护稻粱肥(图3)

中国酒业协会果露酒技术委员会专家、中国食品协会葡萄酒果酒专家委员会专家李景明先生这样说到:“少吃点,少浪费点,就是对老人家最好的缅怀”

在粮食仍是当代中国供求发展重点的当下,酒类企业也应当高效利用粮食。而实际上,我国需求量最大的高酒精度白酒,耗粮、耗能都远远高于其他酒类品种,有业内人士指出:每酿造1吨粮食酒,至少需要消耗3吨甚至5-6吨的粮食。

与白酒相比,葡萄酒的生产不消耗粮食,还能改善生态环境、带动经济发展。

同时葡萄种植不与传统土地抢粮食,其原因也是对粮食储备的考量。中国传统农业占用耕地的模式已经到了极限,水资源的匮乏以及耕地面积的不足,都极大的制约了传统农业在中国的发展。

和谷物类相比,酿酒葡萄不喜水,沙地和砂石地都适合种植酿酒葡萄。

酿酒葡萄可以酿造葡萄酒或白兰地,葡萄籽可以榨油,葡萄皮可以制染料。以国内循环为主、葡萄酿酒节约粮食等宏观趋势,对葡萄酒行业以及企业都有着潜在的优势。特别是我国的西部,像新疆、宁夏这样一些地方,对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、有效解决三农问题、助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、稳边固边,以及满足和扩大居民消费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
 告别袁隆平:共承院士志 同护稻粱肥(图4)

张裕宁夏摩塞尔酒庄

我们无法抵抗浪潮,但能永远记住灯塔。

 

袁先生曾说过:“我最大的愿望就是,饭碗牢牢地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。”

一日三餐,米香弥漫,饱食者当常忆袁公!

图片
国士无双 袁老千古
图片


TAG标签:暂未添加标签
Copyright © 2012-2022 烟台张裕先锋葡萄酒培训学院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   备案号:鲁ICP备17013228号-1
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QQ咨询 返回顶部